4
5 月

創新,要讓好「料」不斷混進來 – 悠識 首席體驗架構師 蔡明哲

採訪撰文 / 鄧文華,發布日期:2017 年 5 月 4 日

MIX 大會採訪組於 2017 年 4 月 8 日採訪蔡明哲,採訪內容包含:

  • 舉辦 MIX 的緣起
  • 這些年看到台灣 UX 界有什麼變化
  • 今年和往年有什麼不一樣
  • 與大陸同類活動相比,看到什麼差異
  • 對 MIX 未來的期許

關於 蔡明哲

蔡明哲 現任 悠識 首席體驗架構師。

HPX 社群創辦人,交通大學資訊科學所碩士。
目前致力於推動人本設計,以培育人才為樂。專長於使用者研究、資訊架構、介面設計、社群經營等。

接棒 UiGathering,一試成爐主

認識蔡明哲(Richard)好些年,早先一直覺得是做網站、賣軟體的,沒想認知天平逐漸往「教育」移動,除了舉辦專業 UX 課程之外,還一年又一年辦起大型研討會。問他為什麼起心動念,他說得簡單,「我以前的工作跟背景不是這種專業,我是新手菜鳥,不過我發現使用者經驗設計與研究這類專業對實務工作很有用,除了自己努力學習,也試著推廣給其他跟我一樣的人。」

這條學習路分雙線進行,一邊從 2007 年就每年自費飛大陸參加 UXPA China 辦的 User Friendly 大會;一邊在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UiGathering,下稱 UiG)當志工,從UiG小型活動做起,到 2011 年跟著做第一屆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高峰會(Taiwan UX Summit),覺得很有意義,連參加兩年,幫忙大會執行行銷宣傳工作。後來之所以開辦 MIX,「是因為 UiGathering 沒繼續舉辦第三屆,不然換我們來試試吧!」

《數位時代》報導第一屆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高峰會(圖片擷取自數位時代

第二屆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高峰會官網

同時間,悠識自 2009 年啟動 HPX 每月社群分享聚會也進入第四年,同仁對於舉辦活動不算陌生,也就試著「放大一點」做做看。他說,每月版聚式的活動親切歸親切,要形成影響力仍有段距離,「儀式感」不夠,要端出夠份量的菜,還是得靠大型論壇,吸引多一點中高階的人來參與,擴大 UX 圈的力量。2013 年,與夥伴 Bryan、Rabi、馨如、健興、仕錩、Tower 辦了第一屆 MIX。

「創業以後,我只求每天進步一點點,志向不大。」他說,「研討會能順利辦完就算成功了。」

他回憶,找講者來源,一來從日常活動裡就留意了,二來透過朋友引薦,不求多偉大多知名,卻盡量要找那些親自在第一線動手處理實務的講者。「產品」扎實度沒問題,不過首次籌辦大活動,團隊不免戰戰兢兢,他笑說舉辦 MIX 2013的時候,曾在辦公室裡,像籃球賽開場前那樣帶著大家激勵加油,這是以前從來沒想過會發生的事!

很幸運地,順利接下 UiG 的棒子之後,當時票務還行,當年一口氣辦了三場大會,除了MIX 2013之外,還有Happy UX(快樂使用者經驗設計論壇)、ECX(電子商務使用者經驗設計論壇), Richard 自嘲說悠識都快變成活動公關公司了。

MIX 2013 是接續 UiG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高峰會的第一棒

UX 圈要往上擴大影響力

轉眼邁入第 5 年,他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同仁們越辦越熟練,UX 影響範圍也比 2013 擴大不少,樂見越來越多企業知道使用者體驗的存在與重要性;憂的是參加者有點固定態勢,雖然每年都有企業團體參加,決策層來的比例似乎還有待提升。因此,他去年底決定在 2017 年做些改變:擴大規模、增加國際講者、提高售價、並與友團 UiG、IxDA Taiwan、龍吟研論、DITL、方略、台北市電腦公會聯合舉辦,試著一起「打群架」,吸引更多具有決策力的朋友們踏進這道門來。

會觸發這樣的改變,不能不提連續參加 10 年中國 User Friendly 大會,感受對岸 UX 圈子快速拓展的力道。他說了個真實故事:

「2011 年,在會場碰到一個年輕朋友,看我有點大叔樣,就叫我『蔡老師』。」

年輕朋友:「蔡老師,很高興認識您,我是美的的某某。」(備註:Midea Group,家電集團,員工超過10萬人)
我:「美的……你是做家電的,為什麼會想來?」
年輕朋友:「沒什麼,就是來學習。」
我:「你們幾個人來?」
年輕朋友:「就我一個。」

「當時參加的人多半是互聯網企業,很少傳統製造業,互聯網產業很重視介面設計與流程,參加 User Friendly 大會是很自然的。做家電的行業也來聽這樣的內容,讓人倍感好奇。」要知道 User Friendly 大會一次舉辦 4 天,票價約合台幣 4 萬元,加上交通食宿,一趟下來至少得 6 萬元,年年都有將近千人參加。

第二年,2012,又碰到他了。

年輕朋友:「蔡老師,又碰到您了。您今年也來啦~」
我:「對啊,我每年都來。」「你們今年幾個人來?」
年輕朋友:「我們今年 5 個人來。」

第三年,2013,再度巧遇。

年輕朋友:「蔡老師,又碰到您了。」
我:「你們今年幾個人來?」
年輕朋友:「20 個。」

Richard 笑說:「他已經升上主管,明年我就可以請他來當講者了。」他繼續補充,和這位年輕朋友交流以後才知道,單以做電鍋這事來說,該團隊親自跑了華北、華中、華南,實地田野調查不同區域的人怎麼煮飯,喜歡什麼樣的米飯。「假若哪天我們改買大陸家電產品,或許並不令人意外。 」

UXPA China 不只著眼交流業界經驗, 2007 年那屆是 Richard 初次參加,四個分會場裡就開出一個分場專門講設計教育,探討怎麼培養人才,這是非常有遠見的規劃。此外,還辦了UXD Award學生設計競賽。他曾見過當學生佈展時,遇見提早到場的國外知名專家,雙方直接近距離互動,對學生而言,能夠見到這些原本僅存在於書本平面的高手,活生生站在眼前交流,很能激起「有朝一日我也能和你一樣」的自我期許,這使得年輕一輩的成長動能超乎想像。

MIX 的未來:像化學元素一樣混合,發生變化

當然,台灣沒必要在數量上與中國比拼,倒是可以在多元創意方面下功夫。談到 MIX 接下來往哪裡走,他強調要更跨出 UX 圈,因為老是站在 UX小圈圈裡頭,對著自己喊 UX有多重要,這樣的意義不大,與過去熟悉的資訊技術與行銷領域比較起來,UX 相對小眾,創新設計一定要跟其他領域串連,產生共鳴才有未來。

「創新成功是沒有準則的。未來一定得跨不同的專長、部門、職能,才有辦法真的做創新,就像是化學元素組合起來,看它會變成什麼。我給自己的任務是要讓不同的『料』加進來,至於最後會變成什麼,我相信生命會找到出路。」

他指著網頁上的大會主視覺說:「世界的多彩,不就是三種原色混合出來的?」

▇ 延伸閱讀
第一屆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高峰會 參加者筆記
Happy UX 2013 官網
《數位時代》報導 Happy UX 2013
ECX 2013 官網
MIX 2014 官網
MIX 2015 官網
MIX 2016 官網

▇ 同場加映:MIX講者專訪特區(按發布日期排序)
戚馨文 – 阿里國際 UED 高級設計專家
段岱佳 – SAP 美國 矽谷設計創新中心總監
張曉林 – 吉利汽車研究院 首席用戶體驗專家
黃峰 – 唐碩 首席體驗官 & 創始人
金麗雯 – Continuum 大中華區市場總監
許如杏 – Nike 大中華區品牌服務體驗總監
蕭銘楷 – BMW Designworks 上海設計工作室創意設計中心總監
唐玄輝 – DITLDESIGN 總監
李竺姮 – 龍吟研論營運總監
沈美君 – 方略管理顧問公司設計總監
蔡志浩 – UiGathering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
許葆貞 – 大魯閣開發-草衙道行銷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