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4 月

首位摘下 iF 金獎華人設計師:要更謙卑地知道客人要什麼 – 專訪 BMW Designworks 上海設計工作室 前創意設計中心總監 蕭銘楷

採訪撰文 / 鄧文華,發布日期:2017 年 4 月 5 日

MIX 大會採訪組於 2017 年 3 月 19 日採訪蕭銘楷,採訪內容包含:

  • 從華碩到 BMW Designworks 的設計經驗
  • 設計榮獲 iF 金獎的 W1 筆電歷程
  • 和碩 PEGA D&E 的營運模式
  • 設計九陽豆漿機 D08 系列過程
  • 對於台灣業界在創新方面的建議

關於 蕭銘楷

蕭銘楷 BMW Designworks 上海設計工作室 前創意設計中心總監。

華碩任職期間,拿下華人設計師的第一座德國 iF 金獎(素有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對於設計部門在企業內部的地位提升起了極大的影響力。

之後陸續帶領 ASUS 以及 PEGA D&E 團隊每年獲得德國 iF 和 Reddot 紅點以及日本 Gmark 等等獎項,也讓華碩品牌開始以設計品味聞名于消費者。

得獎,更大的意義在降低內部溝通成本

提到蕭銘楷(Kyle),大多數媒體報導都把焦點放在「得獎」。其中最耀眼的莫過 2005 年任職華碩期間,拿下華人設計師的第一座德國 iF 金獎。那年 iF 正好 50 週年,華碩、蘋果、愛普生同時上台,更顯意義非凡。

Kyle 說,本來就喜歡嘗試不一樣的材質。得獎的 W1 是全世界第一台用了碳纖維的筆電,不僅觸感好、重量比同級產品輕 15%,更可貴的是,還考慮到保固強度,間接降低公司後續維修成本。這款之後,又將皮革、竹子用在筆電上,同樣量產化,業務單位認為有賣點,還蠻喜歡賣的。

本以為話題會繼續談創作理念,或者修改過程裡的艱辛故事,沒有,差不多就這樣,話鋒一轉,講「溝通」。得獎以後,對外,公司有好的宣傳;對內,上層更願意傾聽設計的意見,包括橫向的業務、行銷、製造部門也比較容易形成共識,無形中降低了內部溝通成本。

誇張一點形容,本想要訪發明家愛迪生,哪知實際上是奇異總裁來著。

榮獲德國 iF 金獎的 ASUS W1

設計出身,能管工廠人資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EMBA

論背景,Kyle 是不折不扣的設計人,成大工業設計系畢業,到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中間去了丹麥念家具設計,後被普瑞特的教授勸說,又回紐約念完。學業一路都與設計有關,研究所畢業後留在美國,為兒童博物館做展示設計。 2001 年碰上 911 事件,他苦笑工作還在但公司不在了,於是回到台灣。

2002 年華碩找人,他應徵進去,成為全集團第 8 位設計師,和後來數百人大編制不可同日而語。2005 年得 iF 獎以後,受命開辦創意中心(Innovation Lab),隔年就到上海成立分部。Kyle 提到,06 年一邊要開展中國事業,一邊要做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車用資訊娛樂系統(In-Vehicle Infotainment system)兩個大題目,角色從設計者開始轉為管理者。

2008 年,華碩、和碩分家,他選擇留在上海,隨童子賢創立 PEGA D&E,與和碩形成 Design – Manufacture – Service 的一條龍體系。這條龍的龍頭,在設計部分同時拉開兩條線,一條對內部服務,如同華碩、明碁、宏碁的設計部門,做深;另一條對外接案,做設計服務,在拓展經驗時,也有機會為製造端找新客戶,做廣。有時,碰到資金不夠但具潛力的新創公司,則採取「設計換股」方式成為股東。整體來看,與其說設計,不如說更接近 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介於製造工廠與研發單位之間的橋樑)。

逐漸由勞方往資方移動的路上,2010 年,被公司派去念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EMBA,每個月回台北一週,順帶照看台北設計中心。當時台北、上海、北京共有 100 多個設計師,服務內、外客戶,九陽就是其中之一。

2012 年,中歐一畢業,隨即調任昌碩科技總經理特助,又是多線發展:

  1. 負責對接蘋果,做手機代工。
  2. 由於蘋果非常注重勞資關係,因此也要管工廠的人資部門。
  3. 繼續帶 PEGA,對內、對外接案。

2015 年,幾乎搭直升機般的職場發展,因為一場滑雪意外暫停。休養期間,BMW 找上門。因為喜歡車,也因為在 IT 大廠待了 10 多年,想換個環境,就順勢轉換跑道。Kyle 表示,BMW 找上他的原因,正是 2006 年做車用資訊娛樂系統的機緣,對他預見未來發展的能力很有興趣,他自承好奇心重,玩的東西多,觸類旁通,自然整合的結果。

製造思維 vs. 設計思維:假如大家不開車了,幹嘛還要甩尾呢?

他舉汽車的例子,汽車設計一個週期要 7 年,與手機大不同,我們現在看的車子,是 7 年前研發設計的;同樣地,現在要設計什麼,得往後面 7 年去想。時代變化很快,汽車大廠很難想像忽然有一天要擔心做手機的(小米)、做電視的(樂視)變成競爭對手。

共享經濟時代, Uber 也可以來製造汽車,不用很好的引擎和底盤,只要坐起來舒服就好,當大家都不開車的時候,幹嘛要甩尾呢?這就是製造思維和設計思維的差別,規格漂亮不等於就是消費者要的。就像幾年前,台灣的手機代工廠覺得小米規格不怎麼樣,可是它卻滿足了某一大群人的需要,就能吃下一塊市場。

要更謙卑地知道客人要什麼

話說滿足需求,做調研、發問卷就會知道嗎?他分享設計九陽豆漿機 D08 系列的案例,很值得借鏡。

九陽在 1994 年就做出豆漿機上市,2010 年找上 PEGA 的時候,已經有 16 年銷售經驗,而 Kyle 也在中國待了第 6 個年頭,不過在打造新設計之前,雙方還是歸零重來。

調研問受訪者認為豆漿機材質是金屬好還是塑膠好,90% 都回答金屬,比較沒有加熱溶出塑化劑的問題,而且好清洗,比較衛生。設計師收到,著手進行測試設計,卻沒被市場買單,主因竟也是金屬,受訪者說「冷冰冰的,沒有親和力」。這……怎麼改?

後來他們深入上海大媽家裡,弄清楚廚房是什麼樣子、豆漿機跟旁邊廚具餐具的關係、早上起來做豆漿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才抓到感覺。結論是用塑料包覆金屬,外印素雅花色,既有親切感,又兼顧健康和衛生,上市大賣七、八百萬台,這款 D-08 從此成為九陽豆漿機設計的分水嶺之作,上過中央電視台報導,被暱稱「D-08 CCTV」,連目前官方簡介影片用的代表機型,也是這款。

九陽豆漿機 D-08

Kyle 指出,如果不是接外案,一般公司內部設計者很難有機會碰上。所謂消費者需求,必須「沉浸」在裡面去找出來,不是用問的,而這也是做品牌該走的路,靠好的產品、獨特的體驗,像蘋果一樣,贏得忠實的粉絲。設計師要更謙卑地知道客人要什麼,以及分清楚是為自己做,還是為別人做?最好的當然是:你在為自己做的同時,又能被市場認同。

給台灣對於創新的建議:人、組織、膽識

在台灣拿下國際獎,在大陸幫客戶創下銷售紀錄,現又在全球品牌工作,我們問他怎麼看台灣創新困局,是人不夠還錢不夠,怎麼解?

他說:「是膽識不夠!」

對比大陸「90 後」年輕人頻頻出來創業搶機會,台灣人個性溫和,在這方面比較被動一點,包括企業也是,在做變革決策的時候,時常過度眷戀曾經的成功模式,對未來裹足不前。他建議具體的作法概分兩種:

  • 矩陣管理:手機+NB,好比三星 S8 這種手機結合筆電的點子,業界早有人想過了,但是沒人做。如果要做,從想點子→調動人才→誰來帶→組織圖→考績→執行,這一連串都要開配套,跟制度扣在一起。
  • 內部 PK:給每個團隊相同的資源,設定目標,開放彼此競合,最後誰勝出就贏得全部資源。中國大陸有些企業很擅長用這種方式,逼著自己往前進。

無論哪一種,都有優缺點,也都要盤點人才、錢財,重要的是:做決策。

「老闆猶豫不決的話,公司通常死得很快。」他說,「『密室專案』通常沒有好下場,是因為組織沒有跟上來。資源沒這麼多的公司,要挑對人,人資要進來。」「做的事沒有考績,10 個有 9 個做做樣子而已。」

他講得字字見血,拳拳到肉,儼然比許多 CEO 更 CEO!

▇ 同場加映:MIX 講者專訪特區(按發布日期排序)
戚馨文 – 阿里國際 UED 高級設計專家
段岱佳 – SAP 美國 矽谷設計創新中心總監
張曉林 – 吉利汽車研究院 首席用戶體驗專家
黃峰 – 唐碩 首席體驗官 & 創始人
金麗雯 – Continuum 大中華區市場總監
許如杏– Nike 大中華區品牌服務體驗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