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Mike Pan
接下來則是 MIX 2019 大會第二天的議程內容。首先是廣聯達的用戶體驗設計中心總監印隽為大家介紹全鏈路設計的概念。(其實印隽的這場議程還包含了其他許多不同主題,但範圍實在是太廣所以就恕我只舉出我印象最深刻的全鏈路設計了XD)
什麼是全鏈路設計
所謂的全鏈路設計(Full Process Design),包含了天秤兩端的產品/研發,以及商業/營運。
在多數情況下,要同時要在產品設計與研發的同時,考量到後續商業營運面向的情況,其實是有難度的。一來,可能是因為這天平的兩端距離太遠,設計與開發團隊不知道要如何接觸到負責營運的團隊;二來,也可能是因為專業技能上的差異,所以就算設計與開發團隊接觸到了營業團隊,可能也不知道要如何下手,如何將相關的情境納入產品設計。
例如在設計訂餐 app 時,不能只專注一般使用者的體驗,也必須要注重餐廳店家端的體驗。因為唯有店家端的體驗是好的,才會願意使用你的產品,這樣用戶端的體驗也才會跟著好,不會說想要訂餐但是沒什麼店家可以選。我覺得這也類似 MIX 2019 另一位講者 Lydia 提到的,拍賣 app 也需要注重賣家端的體驗,但這通常是開發團隊所不熟悉的(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心得[MIX2019] 用同理心改變企業文化)。
我覺得講者提到的另一個智慧安全帽的案例,也蠻適合放在這邊當做例子。首先,智慧安全帽就是為了控管工人們,所以絕對不要想說工人們回去之後會自己充電,因為工人們一定是不想要被管的。反之,就是主管階層要去進行充電,所以要設計成越簡單越好;最後權衡之下採用電池式、能耗非常小,半年才需要充電一次。但也因為能耗小、功率相對也就小,所以工地就需要有更多sensor來做彌補。
所以,也如同講者簡報中所提到的,所謂全鏈路設計就是「關注線上到線下全角度全觸點的完整閉環、以及商業鏈路中相鄰節點間所有關係及互動」。如果要用我個觀點來描述的話,大概就是用一種更綜觀全局的角度去做設計吧。
所謂全鏈路設計師
簡單的說,大概就是能以綜觀全局的角度,去做規劃與設計的設計師。不過講者也說雖然現在已經不找界面設計師、交互設計師等等,改找全鏈路設計師,但發現所要求的技能與門檻實在太高,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先求每個團隊都能夠有全鏈路的思維。
而講者也一直強調設計師也要了解技術,才能夠知道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並且用在適合的地方,甚至是面試的時候還會要面試者說明 NFC, 藍芽等各種通訊協定的差別(這連技術出身的可能都不一定能答的出來了…)。不過我覺得其實對技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絕對是利大於弊,才能夠在設計的時候先瞭解相關的限制,避免產生了一個天馬行空但最後迫於現實必須要做很多調整的設計。
最後講者也提到設計師分為創想者、構建者、護衛者三類,所專注的面向也不太一樣;像創想者會是以比較高層次的角度訂定規則,護衛者則是真的去實踐、創造出作品。所以必須要先想清楚自己要當哪一類的設計師,因為大部分人都只會是其中一類,只有少數才能跨不同類別。
我覺得這也有點呼應講者在最一開始提到的,很多和他同期的設計師已經不做設計了;但其實離開領域可能並不是不夠努力,也許只是單純走錯了方向、跑錯了賽道,在錯誤的地方待了太久最後就被淘汰了。聽完之後有種實力與機運缺一不可的感覺。
聊聊 AI 的衝擊
在這個時代不只有人會來講飯碗,AI 搶走的飯碗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講者以 阿里巴巴的 AI 魯班也會畫 banner(ps.已經改名成鹿班,感謝讀者提醒)當例子,基本上只要有許多結構化、條理化的規則,其實很多設計工作都是會被 AI 取代的。
所以我覺得這又回到了,要讓自己有全鏈路思維的這部分。以工程師也是越來越注重全端工程師(full stack engineer)來看,也許越有這種宏觀的思維,就越難被 AI 所取代吧(至少以現階段的 AI 來說)。
講者也有大概介紹他們家的產品如何搭配 AI,讓工地環境更安全。除了前面提到的智慧安全帽之外,各種錄影鏡頭也可以判斷工人是否有在搬鋼筋、而不是被砸到了躺在地上,以及進行相關操作時是否符合 SOP;還有判斷工人是否有戴安全帽,沒戴的話門就不會開啟,沒辦法進入工作。
當然同樣類似的應用,也可能產生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像是最近發生的 Amazon 用 AI 判定該開除哪位員工、以及 「我被AI抓了」 百萬維吾爾人成了數據庫的囚犯。我覺得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 AI 應用的界線應該在哪裡的案例,畢竟這已經是活生生現在進行式了。
我覺得這場是僅次於唐鳳的 Q&A 以外,資訊密度次高的場次了,短短的時間內帶著大家走過了許多不一樣的主題。講者最後也提到很多人會問他平常都看什麼書,他則會回答他推薦的動漫片,十分地與眾不同XD 或許這也是講者許多創意的來源吧。
延伸閱讀之 更多的全鏈路設計
• 设计师的下半场,掌握全链路设计的5个方法
• 全鏈路設計思維,解決設計師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