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6 月

[筆記] MIX 2018 心得 – 陳宜秀談人智互動

文 / Ada Chang

如果能從整個mix 2018 conf裡挑一個我最喜歡的演講錄起來播給大家看,陳宜秀老師的演講會是我最希望大家能聽到的,我覺得最棒最深刻的那場。

跟陳宜秀老師第一次的相遇是在HPX辦的一個三人對談的講座,主題是什麼其實忘了,只記得我問了一個問題說”我是工程師背景,當無法確認拿到的使用者研究結果是否可信時,有什麼是我能學的,用以判斷研究方法和結果是否合理”,而宜秀老師給了一個我覺得很棒的答案,他說: Be resourceful. 可以多認識懂使用者研究的業界朋友,跟他們聊聊你的case,聽聽看他們的想法。這個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又是如此的有效又可執行的一個方法,因此對”陳宜秀”這個名字留下了蠻深的印象。原本以為宜秀老師是實戰經驗派,但今天的演講聽下來,原來他學術研究的底子也是很深,能用這麼深刻的方式討論人機互動和AI。

首先他談溝通心理學,因為人機互動的問題,基本上也是溝通上的問題,彼此要能適當的溝通意圖(intention)才能達成溝通的目標。例如當一個人問你: 你知道幾點嗎? 你不會回答”知道”或”不知道”這種答案,而會推測對方對方想知道現在幾點的意圖而直接回答現在幾點。而除了理解意圖之外,溝通也需要建立在潛在的合作原則之上。例如以下這段對話

A: C來了沒?
B: 停車場有一輛白色的sentra

這段對話之所以成立,建立在A基於合作原則去理解B的回應是與問題相關的,因此進而推論C是開白色的sentra來會場,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合作必須是互動的預設,而不是互動的結果。

接下來就討論從人機互動 => 人自互動(自動化) => 人智互動(AI) 的演進歷程和困難點。首先當然還是要先理解人與人是怎麼溝通的,基於剛剛說的合作原則假設,人與人的對話互動能夠持續交換彼此對情境的了解與期待,進而累積共同的認知,如果中間出錯或不清楚也能夠透過對話來對溝通內容做修補。但是當人與機器互動出了問題,就有賴於設計者事前對於可能遭遇情況的掌握所設計的修補流程,因此人機互動的困境來自於,機器始終無法超越設計者所能賦予的功能。

而隨著科技的自動化,我們已經不僅僅是和機器互動了,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大量和複雜的自動化系統在互動,雖然因為互動介面設計的簡單讓我們對它們背後的複雜完全無感,例如說電話,汽車,網路,電力,自來水等等。我們其實不了解這些複雜的自動化系統背後做了什麼,但基於信任原則,我們”相信”這些系統可以”信賴”,我們不會覺得水龍頭打開只有80%機率水會跑出來。

但這樣的互動雖然舒服,但其實是會有問題的,問題在於,我們不知到系統在做什麼,會出什麼狀況,而當系統出問題時,人在狀況外,無法介入,此時整個系統就可能會以人類難以反應的速度快速出錯。例如說815停電事件,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導致三分鐘內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臺電力備轉容量不足,供電系統避免全面崩潰啟動保護措施,六分鐘內台電損失約23%發電量。這樣的例子反映了人自互動面臨的危機。

而自動化不必然等於自主權,自動化系統通常還是會設計成能讓人為介入,但是,我們要如何決定何時該信任系統,何時不該信任? 而人真的比機器值得信任嗎? 舉Tesla自動駕駛的例子,駕駛人要如何判斷何時能夠信任自動駕駛,而何時需要自行介入呢? 宜秀老師說,信任在人機互動領域中不是一個新題目,但是AI使得它更複雜了。

回到信任這件事的內涵,人類如何判斷機器是否能信任呢? 大約可以分成三個向度,首先要相信這件事機器有能力做得到,接下來還要確認沒有阻礙機器的周遭因素,最後則是剛剛提到的合作原則,人類必須相信機器是合作的,不會另有目的。這三個面向的判斷代表的不必然是AI的實際狀態,反而是使用者身為人對於AI的心理認知。

但人工智慧一定要是”人工”的嗎? 宜秀老師接下來放了一個三國志騎馬打仗打打殺殺的影片。在影片裡,馬是一個智慧的乘載系統,而且能做以下這幾件重要的事
– 自動維持”人 + 馬”這個互動單元的平衡
– 自動閃避障礙物,保護自己
– 配合人的動作及意志,改變速度
– 在失去”人”的時候停下來,自行回家/求生
是不是比Tesla智慧多了? XDDD 馬就是一個介於人與機器之間,人類無法直接溝通但是可以順暢互動的智慧體,如果我們把”人工智慧”放寬到任何的”智慧”體,其實我們想要探討的是”人智互動”的問題

再試著把問題generalize一點,上面的人馬例子其實也可以想成是兩個共生協作的智慧體之間的互動,而兩個智慧體都有以下的能力
– 理解對方的能力/經驗
– 感知周圍的環境而反應
– 感知對方的動作而糾正
– 分工(你專心跑,我專心砍人)
而馬的智慧能力,減少了人的mental loading。因此,如果能夠脫離”人”或”機器”,信任或不信任的二分法思維,採取”人 + 機器”的合作思維,在這樣的心理認知模型下,人智互動對我們來說其實並不是那麼遙遠而難以想像的。也因此,溝通心理學也可以應用在人智互動的設計上。

最後再回到信任的議題,人類社會的互信如何形成的? 是靠著社會規範,道德,法律等等工具來形成的。要不要信任是一個決定,而如何減少互動中的不確定性,心理學家在decision making的領域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及典範。回到前面說的,信任不是從溝通互動才開始,而必須是溝通互動的假設,隨著AI技術不斷的演進,人類社會的社會規範,道德,法律等等機制也需要被新科技不斷地挑戰而更新,才能讓人智互動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聽完這場演講,對於陳宜秀老師的景仰又再提升了一個層次,能用這麼淺顯的例子和這麼深的學問來談論人智互動,是聽完後可以認知升級的一個演講。特別的地方是,在後面對談的QA才聽他說他去年才回台灣,但是整場演講完全感受不到在美國待了很久的那種不由自主的中英交雜的說話模式,實在是非常厲害的一個人啊!

原文:MIX 2018 心得 – 陳宜秀談人智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