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da Chang
Louis Rosenfeld 大約是這次MIX 2018 的精華人物吧,之前對他沒有特別研究,藉由這次event的文宣才知道他是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界的教父級人物,也是有名的北極熊書 — O’Reilly “資訊架構學” 的作者,感覺是主辦人Richard的偶像,應該也是不少人在IA這領域的啟蒙人物。
大師果然是不一樣,雖然沒有講太多資訊架構學的methodology, 但整個keynote聽完是讓我心中重新定義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一場演講。原本心中對IA的認知就是把內容物用正確邏輯編排,讓user有效率找到資訊的一門學問,這個定義跟Rosenfeld說的其實沒有差很多,但我原本以為IA的重點在邏輯正確和效率,但Rosenfeld多帶入了使用者和使用情境對這件事的重要性,串上我最愛的使用者研究整件事就由乾枯活了起來XD,重點還是人啊~ 要了解人的學習習慣和理解事情的方式,另外也要對需要呈現的內容有宏觀而且深入的理解。
講到宏觀又深入的理解,就讓我想到最近想重整DSM UI framework的卡關事件,原本一直很挫折覺得這事為什麼搞不定呢,也不理解到底為什麼,後來前輩指點才知道原來需要先點software architecture技能才能搞得定這種事情,看來名稱裡有architecture這個詞的工作都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阿阿。Rosenfeld放了一張瞎子摸大象的圖說,通常使用者對於一件事的理解就像是瞎子摸到大象不同的地方,人人心中都有一隻不同的大象,而IA大概就是要找出大象真正樣子的職業吧~ 有點酷,難怪Rosenfeld自己創立的Rosenfeld Media要用大象當logo
另外他也提到,企業內部資訊流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很多時候可以用來了解使用的的資料由於穀倉效應造成的部門間資訊斷裂,就分散在不同部門間難以整合而看到使用者需求的全貌,例如說user researcher的使用者研究報告,還有公司server上的access log, 還有support center接到的user support, MK的市場數據,以及公司內部的CRM系統裡的資料等等往往卡在”Operation gaps”裡而無法串起來,這時候就需要像DevOps一樣有一個InsightOps把這些所有資訊串起來。天啊聽到這裡都要落淚了,不只講到心理的痛點還串起了DevOps這種讓RD好安心好開心的term, 不愧是大師阿(跪拜)。
最後他也提到這陣子AI是很熱的話題,很多人說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已死有AI就夠了,但他反而覺得是一個很棒的機會點,他覺得AI和IA是相輔相成的,有了IA過去的經驗能幫助AI領域更容易理解人類學習理解東西的架構,而IA也可以受益於AI的發展更了解一些過去不那麼理解的人類認知和學習事情的歷程。這段我對兩個領域了解都不夠深,難以評論是否的確是這樣,但以我自己喜歡了解人類在想什麼的習性,的確兩個領域都是很吸引我的。另外自己的感想就是,其實常常很容易看媒體說XX已死,但其實對該事情有真愛的人往往都覺得,那個被判斷為死因的東西其實是幫助他們脫離困境更向前一步的助力。所以XX已死這種論調還是聽聽就好,多了解每個領域的精華部位才是真的。
最後的最後,QA有人問Rosenfeld 20幾年前為什麼會開始進入IA這個領域並且花了20幾年鑽研,他就說當年根本還沒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這個東西啊,他以前是學library science的,後來做軟體和網站的時候默默用上了這些知識,默默的就被發揚光大成IA了XDDD 好吧看來人生也許就是這樣吧,入坑之前根本不知道原來那裏有個坑阿哈哈哈。
每次聽這種需要心領神會的演講最後都會難以跟別人說為什麼覺得講得很好,因為內容都有點抽象,都是meta中的meta, 這次總算把握住原力消退前把心得給寫了下來。不過也要讚嘆一下,Rosenfeld在最後分享了他演講的slideshare, 這件事在developer界根本很基本,但說真的大部分或著說幾乎全部商業/UX類演講都不分享slides的,搞得大家要一直拍照累得半死而無法專注在當下聽演講並且在腦內連結其他自己的經驗,這次能順利寫出心得大概也是有完整的slides可以回憶的關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