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5 月

創新工場 AI 工程院副總裁吳卓浩: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就有機會用創造改變世界

文 / 鄧文華


 
進到創新工場 AI 工程院副總裁吳卓浩談大會主題之前,我們先看個經典廣告案例:

1960 年代,福斯(Volkswagen)要拍金龜車廣告,廣告團隊正苦於不知怎麼強調它性能卓越,就算想到在大雪裡也能開,還是少了亮點。忽然,團隊裡有個人問:「司機從家裡開什麼車到停放剷雪車的地方?」出於對本質的好奇心,解開了廣告該從哪裡切入的問題。1964 年,這支從影像到旁白都極其單純的片子,打敗眾家好手,風光載走坎城廣告金獎。
 

有沒有想過,剷雪車司機自己開什麼車?(擷圖自 YouTube

 
說回吳卓浩要在 MIX 2018 談的「AI 時代的產品設計」,相較於複雜的技術,他表示更想聊「在這個時代當中,如何用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來應對機遇和挑戰。」

他回溯 1990 年代,約莫微軟 Windows 作業系統剛上市那年頭,很多產品只有專案經理,沒有專職的產品經理,也沒有專職設計師,一個產品出來只要能對應市場問題、達到商業目的,就已經謝天謝地;隨著時間發展,大家逐漸講究起來,產品開始配置 UI/UX 專職團隊,並且在意使用者體驗好不好這些事物。不過,當進到 AI 時代,許多產品的介面不再需要視覺化,改用語音辨識、身體動作感應,甚至完全由機器自動,所謂「設計」的定義,在某些層面又回到 90 年代,必須自問到底商業解決方案是什麼。

人工智慧涉及領域廣泛,以創新工場去年首度舉辦的「AI Challenger 全球 AI 挑戰賽」為例,競賽項目涵蓋人體骨骼關鍵點檢測競賽、圖像中文描述競賽、場景分類競賽、英中機器文本翻譯競賽、英中機器同聲傳譯競賽等 5 項,外加虛擬的股票趨勢預測,就技術應用或面對商業問題上,都有具體的意義。至於 AI 議題的火紅程度、創新工場的知名度,加上主辦單位的大咖 CEO、學術專業評審,這些條件聯合起來,一開辦就躋身世界級的重大賽事,吸引來自全球 65 個國家、8892 支隊伍參加。
 

全球 AI 挑戰賽由創新工場、搜狗、今日頭條聯手主辦(圖片來源:全球 AI 挑戰賽官網

 

競賽項目涵蓋範圍廣(圖片來源:全球 AI 挑戰賽官網

 
然而,好比剷雪車司機自己開什麼車的本質問題,誰設計了人工智慧,還有,誰決定人工智慧往哪裡去?當許多人將關鍵字放在智慧,創新工場看見了人,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人才」。

相較於熱鬧滾滾的大賽,吳卓浩提到去年也開展向下扎根的工作,培育了 36 個學生。這個「小試點」得到大陸的教育部重視,已承諾今年要放大規模,培育 100 個大學老師、300 個學生;2019 年,預計將培育 AI 人才的範圍推向全中國。

說到 AI,他表示這是個大機會,也伴隨著大風險,要選擇擁抱或迴避都是個人自由,但回顧歷史已經發生過多次,例如工業革命的機器取代生產線人工、數位相機取代傳統相紙沖印,「好像每次都覺得世界末日,結果每次都還好。」儘管有些產業或從業者受到影響,另一邊卻也冒出新機會。迴避或忽視新的變化,短期內影響有限,長期來看風險反而高。以前大家常說要想自己 10 年後在做什麼,但 AI 時代事物演進速度快,可能 5 年局面就不同了。

對於職涯變動看得超脫,原因或許是吳卓浩自己就歷經多次跨領域發展,每次跳得有點遠,連接起來,卻有助下一步發展。

他說從小就喜歡畫畫、做設計,長大以後卻沒先往藝術發展,而在上海同濟大學念了熱能工程與動力工程。大學畢業沒繼續理工路線,反倒回頭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拿了藝術碩士,「繞了一大圈,才確認真正喜歡的是設計。」由於有理工背景又懂藝術,從大學時代就接觸 UX,然後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2006 年加入 Google,在中國創建了 Google 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個使用者體驗團隊;2010 年 3 月,加入創新工場創立使用者體驗團隊,「碰到各種人、各種生活,有機會從設計師的視角、從產品創造者視角看到不同的東西,像是建築、環境空間、服務設計、硬體設計、拍片……都有接觸。平常一個人只有一輩子,在這些過程裡感覺像過了好幾輩子,感到特別幸福!」

2010~2012,兩年之內,他招聘超過 300 位設計師,「這在其他公司是很難想像的,即便是 Google,全球設計師加起來也才 200 多人。」招聘之後還要培訓,因為創新工場找的人即將要投入新創團隊,熱忱滿滿,學習動能強,讓他印象非常深刻。此後,自 2012~2016,先後創立設計實驗室 INWAY Design、商業地產大數據平台方橙科技、共享金融平台鉑諾理財,個人發展歷程從技術人、設計者,再到營運者與股東。

好奇對這段理工、設計、商業的轉變有什麼感覺,他回得簡練又透徹,「就像爬山,在不同階段,看到的風景不同。」

做設計師的時候,覺得把產品設計好就很了不起;到了負責產品,會體認也要有好的工程師來賦予產品功能;進入管理層,欣慰研發、設計做得到位,「但運營才是能在 1 後面加很多個零的過程。」而當產品、研發、市場、運營都完整了,要有資金才能維持高速發展。這裡面不分高低,要看個人選擇,能「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就是好方向。

「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就有機會用創造改變世界。」

他勉勵 MIX 參加者同時,說的也是過來人的心路歷程。

 
▇ 同場加映:MIX講者專訪特區(按發布日期排序)
李盛弘 –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副教授
Louis Rosenfeld – Rosenfeld Media 創辦人 資訊架構學作者
李取中 – The Affairs 週刊編輯 總編輯
陳宜秀 –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副教授
葉權鋒 – Gogoro 視覺設計總監
Alfreda Yu – Isobar Experience Design Director
許伯圳 – Microsoft SwiftKey 首席工程師

▇ 報名 MIX 2018,了解更多創新實踐:https://userxper.kktix.cc/events/mix-2018